背景资料8—1 美元危机与美国和IMF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挽救措施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共经历了四次美元危机:
1.第一次美元危机:1960年10月
在西欧经济已逐渐恢复和发展的背景下,1960年美国国内短期外债已超过全部黄金储备,因而人们对美元的币值和是否能维持黄金官价普遍产生怀疑,结果出现了1960年10月伦敦市场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浪潮,黄金达每盎司41.5美元,高出官价20%。
美国与IMF拯救危机的措施有:
(1)通过君子协定,稳定黄金价格。在美国的策划下,欧洲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达成一项君子协定,彼此约定购买黄金的价格不超过35.20美元(即35美元+0.25%手续费+运费)。该协定的主要目的在于抑制黄金价格上涨,维持美元汇率的稳定。
(2)通过《巴塞尔协定》。1961年3月,参加国际清算银行理事会的美国、英国、前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瑞典8国中央银行通过了《巴塞尔协定》,在发生国际收支困难时,各国中央银行应在外汇市场上合作,以维持彼此汇率的稳定。
(3)建立“黄金总库”,以维持黄金官价的稳定。1961年10月,美国联合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瑞士及德国建立了“黄金总库”。总库所需要的黄金美国承担50%,英国、法国、意大利各承担9.3%,瑞士、荷兰、比利时各承担3.7%。指定英格兰银行代理总库进行日常的业务活动,在伦敦市场买卖黄金,以防止金价超过官价。黄金总库设立之后,效果良好,直到1968年终止前,伦敦市场的金价一直没有超过35.2美元。“黄金总库”旨在用其他国家的黄金来补充美国的黄金,维持黄金——美元本位制。
(4)借款总安排。1961年11月IMF在巴黎同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瑞典等10国签订了借款总安排协议,按照协议规定,当IMF缺少这些国家的货币时,可通过借款总安排向有关国家借入必要的资金,贷给发生国际收支困难的国家。参加借款总安排的10个出资国家称作“十国集团”(Group of Ten)又叫“巴黎俱乐部”(Paris Club)。借款总安排当时的资金总额为60亿美元,主要目的是向美国以外的另外9个国家借入款项,支援美国,缓和美元危机,维持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转。
(5)货币互换协定(Swap Agreement)。1962年3月美国与14个西方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签订了总额为117.3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定,彼此提供对等的短期信贷资金,用于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汇率稳定。
2.第二次美元危机:1968年3月
60年代中期,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政府财政金融和国际收支状况日益恶化,到1968年3月,美国的黄金储备已经降至约120亿美元,只能够偿付其对外短期负债的1/3。结果,在伦敦、巴黎和苏黎世的黄金市场上爆发了规模空前的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第二次美元危机。在半个月内,美国的黄金储备流失了14亿美元,市场的金价一度涨至44美元/盎司。美国政府被迫要求英国自3月15日暂时关闭伦敦黄金市场。凭“黄金总库”和美国的黄金储备,已无力维持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
美国与IMF拯救危机的措施有:
(1)实行“黄金双价制”。经过黄金总库成员国协商后,宣布解散黄金总库,实行黄金双价制。即在官方之间的黄金市场上,仍然维持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官价,而在私人黄金市场上,价格则完全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
(2)创立“特别提款权”。1969年,IMF第24届年会通过了设立“特别提款权”的决议。特别提款权作为“纸黄金”,既是对黄金的补充,又可以节约黄金,利用特别提款权可以进一步扩大基金组织的贷款能力,减少美元外流,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美国最早提出的根本目的不是用特别提款权来最终取代黄金-美元本位,而是以特别提款权来补充黄金-美元本位,特别提款权在更大程度上是对美元的一种补充。特别提款权逐步代替黄金作为国际储备,为以后建立一种脱离黄金而又不能影响美元特权地位的新货币体系奠定基础。
黄金双价制和特别提款权在国际货币史上意义非同寻常。黄金双价制,不仅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开始,还表明:在黄金产量增长落后的情况下,维持金价的任何企图都是短暂的,并不可避免地会带来金融市场的混乱;以黄金这种单一商品作为全球货币体系的基础虽然具有短期稳定的优点,但终究将因金价本身无法稳定而使货币体系走向混乱和崩溃。特别提款权,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由国际协议和国际纪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信用储备资产,它表明各国政府对货币发行的干预已经走向国际化。尽管并不完善,但至少明确认识到:把国际货币体系建立在某一国货币基础上具有内在不稳定性。
3.第三次美元危机:1971年
在美国国际收支危机不断恶化,资本不断外流,对外贸易突然出现逆差的情况下,1971年5月爆发了第三次美元危机。西方市场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黄金。法国政府带头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的黄金储备减少到102亿美元,而对外短期负债增加到520亿美元,美元地位岌岌可危。
拯救措施有:
(1)1971年8月,尼克松宣布“新经济政策”,正式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的义务,并对外国商品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同时迫使联邦德国和日本等国实行货币升值。这表明,美元与黄金挂钩这一大支柱已经倒塌。
(2)1971年12月,“十国集团”达成“史密森协议”。具体内容是:
第一,美元对黄金的官价贬值7.89%,即从每盎司黄金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这是二战后美元第一次正式贬值。其目的是人为提高美国的黄金储备额,消除或减少“美元悬突额”,恢复人们对美元的信心。
第二,美元同时对一些国家的货币贬值2.76-7.66%不等,如日元升值7.66%,德国马克和瑞士法郎各升值4.61%,比利时法郎和荷兰盾升值2.76%。这次汇率调整的意义在于它适应了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情况,反映出美元地位的相对下降。
第三,将市场汇率的允许波动幅度从平价上下的1%扩大为2.25%,以图增加货币制度的灵活性和弹性。
第四,取消10%的进口附加税。
总之,《史密森协议》是挽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后一次尝试,作为一种仓促的、暂时性的措施,其没有涉及到国际货币制度的根本变革,平价的调整幅度也很小,反映了各国的矛盾和斗争,因此,事实上也并未能够阻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4.第四次美元危机:1972年和1973年
1972年和1973年,国际金融市场上又掀起抛售美元,抢购本德马克、日元和黄金的浪潮,第四次美元危机爆发。美国被迫再次宣布将美元贬值10%,西欧金融市场上又再现抛售美元,黄金价格一涨再涨,美元汇价一跌再跌。
1973年,西方国家之间经过协商与斗争,最终达成协议:西方国家的货币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在德国马克升值3%的条件下,德国、法国等西欧共同市场国家的货币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彼此之间则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英国、意大利、爱尔兰单独浮动,暂不参加共同浮动。此外,其他主要西方国家的货币也都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这意味着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垮台。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