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6—1 国际评级机构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在国际上已有100多年发展历史的资信评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关系的产物,资信评级的对象是个人、经济主体与金融工具履行各种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可信任程度。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跨国经贸和金融业务急剧扩张,从事国际经济交易的机构和个人很难靠自己的力量选择和鉴定合作者,因而日益倚重信用中介,特别重视金融评级机构的作用。
在长期的优胜劣汰中,美国的穆迪(Moody)、英国的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欧美合营的惠誉(Fitch IBCA)、美国的汤臣百卫(Thomson Bank Watch)等少数几家信誉较高的国际性评级公司脱颖而出,其业务日益专业化和系统化,越来越多的国际商务活动参考这些评级机构的评估结果。
评级机构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世界经济的方方面面。评级的变化,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国际社会对某一经济体的信心,推动借贷款利率的升降。因此,评级结果对经济体至关重要甚至生死攸关。金融评级机构已经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一种超级力量,一些舆论称之为“一言毁邦”的“金融警察”。如1997年4月25日,穆迪在降级泰国主权信贷等级后,又降低泰三家主要银行的信贷等级,穆迪的降级行动在当时非常引人瞩目,成为了投机者攻击泰铢的信号,最终推倒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对这些国际评级机构的作用,毁誉参半。一方面,各种国际金融活动越来越依赖这些机构的评级活动;另一方面,由于其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巨大影响,其运作方式和标准也受到质疑。如在危机之前,东南亚一些经济体的金融状况已经有所征兆,但穆迪等在危机前并未予以充分的重视,相反却赋予经济体较高的债信评级,在某种程度上鼓励了盲目放贷,扩张了金融泡沫。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际评级机构对中国的影响甚微。但随着中国经常项目自由化,资本管制日益放松,国际融资活动增多,香港的回归以及金融企业国际化的加速,评级机构与中国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评级如果负面,会影响到投资者对中国(含香港)的经济信心,不利于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增大有关银行和企业的经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