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10—1 罗伯特·蒙代尔
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1932年出生于加拿大。在加拿大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华盛顿大学接受大学教育,之后在伦敦经济学院进行研究生学习,后转到美国深造,并于1956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61年蒙代尔进入IMF工作,在IMF的经历对其学术思想有着重要影响,其最重要的几篇论文都是在这期间发表的。1974年至今,他一直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任教。蒙代尔教授是许多国际机构和组织的顾问,包括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1972-1973年,他是在布鲁塞尔起草统一欧洲货币报告的九名顾问之一。他曾经在世界各地教书,足迹遍及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澳大利亚和亚洲。
1999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世纪最后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蒙代尔教授,以表彰他在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选择问题的研究以及在“最优货币区”研究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他是哥伦比亚大学第6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为蒙代尔赢得盛誉的两项贡献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做出,它们主要体现以下在两篇论文中:
其一是1961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最优货币区理论》(Mundell,R.A.(1961).“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1:657-665)。在这篇论文中,他简要阐述了共同货币的优势,如降低了贸易中货币结算的交易成本,消除了相关价格的不确定性;同时他也详细分析了共同货币的劣势,其最大的不足在于:当需求改变或遇到其他不对称冲击要求某一特定地区的实际工资下降时,很难保持充分就业。蒙代尔强调了劳动力高度流动性的重要性,只有劳动力具有高度流动性,才能弥补以上不足。
蒙代尔将最优货币区定义成这样一系列地区:当其中一个地区面对不对称冲击时,劳动力迁移的偏好足以确保充分就业。其他学者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扩展了其理论,加入了其他标准,像资本流动、政策一体化和共同的税收体系等。可以说蒙代尔最初提出的问题引起了一代又一代经济学家的研究兴趣,从而开创了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研究先河,而他也被人们称为是“欧元之父”。
其二是1963年在《加拿大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下的资本流动与稳定政策》(Mundell,R.A.(1963)“Capital Mo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under Fixed and Flexible Exchange Rates,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9:475—485)。这篇文章最早把凯恩斯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环境由一个封闭型经济扩展到了开放型经济。蒙代尔将贸易和资本流动(即国际收支)引进封闭条件下的IS-LM模型(最初是由197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希克斯建立的),这一新的分析范式被称为IS-LM-BP模型或“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在20世纪60年代,蒙代尔在IMF的一位同事弗莱明也对开放经济中的稳定政策进行了相似的研究)。它现已成为西方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一个重要内容。
在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中,蒙代尔分析了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短期效应。其基本结论是,宏观稳定政策的效果将随国际资本流动的程度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宏观政策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有效而财政政策无效,而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有效而货币政策无效。
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克鲁格曼提出了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论点即三元悖论。
在这一分析框架下,蒙代尔还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在开放经济中,尽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能对经济总量产生影响,但二者之间是有分工的,财政政策侧重影响的是产量目标,而货币政策侧重的是国际支收目标。比如,当一个经济体存在失业和国际收支逆差的时候,政府可以先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来缓解国内的失业压力,等失业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之后,再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当国际收支趋于好转的时候再反过来加大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力度来刺激国内经济,进一步解决失业问题……在这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交替使用过程中,该经济体最终会收敛到均衡状态,资源由此得到了有效利用。反之,如果政府实行了错误的政策搭配,则经济会趋势于发散,从而出现剧烈变动。
蒙代尔教授对中国的经济问题也很有研究,曾多次访问中国,并曾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2001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启动了“黄达-蒙代尔经济学讲座”,演讲会定期举行,每年14次左右。随后又启动了“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对高水平的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奖励,每两年评选一次。以蒙代尔和黄达两位先生的名字来命名讲座和奖项,是基于这两位经济学家在学术上的巨大成就和崇高威望。
背景资料10-2 九月危机
德国为抑制通货膨胀,于1991年调高央行贴现率,从1990年底的6%调至8.8%。当时西欧国家经济处于萧条,实行的是低利率政策,于是资金流向德国,推动德国马克升值,西欧其他国家货币面临贬值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西欧其他国家要维持欧洲货币汇率机制,就必须提高利率;要刺激国内经济,就必须降低利率,但这会导致本币对马克贬值。坚持了一段时间后,英镑、意大利里拉、西班牙比塞塔不得不退出或暂时退出欧洲汇率机制,从1992年9月到1993年5月短短8个月时间,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规定的波幅不得不调至15%,成员国货币双边汇率进行了5次调整,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遭到严重破坏。这就是历史上的“九月危机”。
背景资料10-3 欧盟东扩
2004年5月1日,塞浦路斯、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将成为欧盟的最新一批成员国。这十国家来自欧洲东部和地中海沿岸,主要为前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欧共体自其成立以来的第五次也是最大的一次扩容。扩容后的欧盟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区域经济体,其成员国也将由原来的15个扩大到25个。
2007年1月,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加入欧盟,欧盟经历了6次扩大,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总人口超过4.8亿,国民生产总值高达12万亿美元的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
背景资料10-4 欧元与欧元区小知识
欧盟的统一货币为欧元(euro),1999年1月1日正式启用。2002年1月1日零时,欧元正式流通。截至2008年1月1日,欧元区成员国有15个。
目前欧元区总共包括15个国家,分别是:奥地利、比利时、德国、希腊、法国、芬兰、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
某些欧元区国家的海外领土,例如法属圭亚那、留尼汪、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马提尼克等地区也使用欧元。
摩纳哥以前使用法国法郎、圣马力诺和梵蒂冈以前使用意大利里拉,而二者已被欧元替代。根据他们和欧盟之间的协议,他们也可以代表欧盟铸造欧元硬币。
安道尔以前使用法国法郎和西班牙比塞塔、黑山、科索沃以前使用德国马克,尽管他们和欧盟之间没有任何法律上的协议许可他们使用欧元,但是目前他们也将欧元作为“事实上的”(de facto)货币。在2004年10月,安道尔开始与欧盟协商关于允许安道尔象摩纳哥、圣马力诺和梵蒂冈一样铸造欧元硬币的协议。
欧元纸币的面值共有7种,分别为5欧元、10欧元、20欧元、50欧元、100欧元、200欧元、500欧元。1欧元=100分。区内各国印制的欧元纸币,正面、背面图案均相同。欧元硬币的面值共有8种,分别为1分、2分、5分、10分、20分,50分、1欧元、2欧元。欧元硬币有一面是相同的,图案是象征欧盟的12颗星,另一面图案可由区内各国自行设计。
背景资料10-5 东盟
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的简称。1967年8月7日至8日,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布了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立。
除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5个创始成员国外,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文莱(1984年)、越南(1995年)、老挝(1997年)、缅甸(1997年)和柬埔寨(1999年)5国先后加入东盟,使这一组织涵盖整个东南亚地区,形成一个人口约5.3亿(1998年的统计数字)、面积达450万平方公里的10国集团。巴布亚新几内亚为其观察员国。东盟10个对话伙伴国是: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欧盟、印度、日本、新西兰、俄罗斯、韩国和美国。
成立30多年来,东盟已日益成为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并建立起一系列合作机制。东盟首脑会议自1995年以来每年举行一次,已成为东盟国家商讨区域合作的最主要机制。1997年12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东盟首脑会议,各国首脑一致同意实施一项推行服务领域商贸自由化的计划,并决定在2010的建成东盟投资区及在2020年实现东盟内部投资自由化,会议通过了《东盟2020年远景目标》。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月1日正式启动。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是实现区域内贸易的零关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6国已于2002年将绝大多数产品的关税降至0-5%。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4国将于2015年实现这一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东盟国家逐步认识到启动新的合作层次、构筑全方位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并决定开展“外向型”经济合作。“10+3”和“10+1”合作机制应运而生。1997年12月15日,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10+3)在马来西亚举行,实现了历史上首次东亚首脑会晤。在10+3合作进程中,外交、财政、经济、农林、旅游和劳动等6个部长级会议机制已经建立,有力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合作。与10+3并行的是东盟分别与中日韩领导人(10+1)会议,即三个10+1合作机制。
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5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10+1)会议上,双方领导人达成共识,一致同意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并授权经济部长和高官尽早启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为支持东盟一体化进程,中国宣布将向东盟成员中的三个最不发达国家,即老挝、缅甸和柬埔寨提供特殊优惠关税待遇。目前东盟与我互为第5大和第6大商贸伙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形成一个拥有17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的大市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成为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