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学

课程首页 讲解

第六章 会计账簿


    (一)“帐”、“账”的应用
    所谓会计账簿一般理解为用作登记会计事项的簿籍,以便区分登记其它事项的簿籍。目前,在会计账簿问题上有一个争论较大的问题,即账簿的“账”用哪一个字。在魏晋南北朝时,“帐”字由以往表示帷幕或床帐之“帐”演化为用以表示会计账目、账簿之“帐”。当时的皇帝及达官显贵们出游时,在出游的沿线设置许多的帷帐,每一帷帐内陈设许多精良的物品,委托专人保管、记录。出游之后进行清查盘点,并将盘点结果报告给上级主管官员。久而久之这种做法成为一种制度,也成为一种惯例。当时将凡是登记帷帐之内的财物,称之为“记帐”,把做成的书面记录称之为“帐”。这样,幕帐、床帐的“帐”字便约定俗成为与会计相关的“籍帐”、记帐、帐簿。
    明代后期,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在中国萌芽,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工场手工业;商业资本也发展起来,并开始向工场手工业渗透;白银已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货币的重要性。而且,“贝”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货币,在中国文字中凡是与银钱有关的字基本上都用“贝”字作偏旁。因此当时人们认为,从银钱同账目的处理关系、从银钱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出发,应将“帐”字的“巾”字旁换为“贝”字旁。于是“账”字便从民间创造出来。
    我国语言文字研究界及有关领导机关的一些学者,认为“帐”、“账”应有分工,用“帐”字表现帷幕、床帐之类的事物;用“账”表现会计账簿、账目之类的事物。因此在具有权威性的辞书中对此进行修订,以实现“帐”到“账”的转换。
    (二)会计账簿的演进
    1.日记账、分录账、总账的演进
    工业革命以前,财务报告主要是以文字叙述式提供给财产所有者,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开始从要求技术上验证总账余额的正确性进而逐渐过渡到编制财务报表;工业革命以后,会计界倾向性的意见是认为财务报表应该是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为了使财务报表编制更容易而设置会计账簿。随着财务报表从簿记的汇总发展成为相互沟通的手段,会计账簿也从开始从文字叙述式向统计报表式发展。
    早期的复式记账是建立在日记账、分录账和总账的基础上的。日记账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反映经营事项的日记,同时也是将相同的经济业务加以归类的场所,在账簿上以当时的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入全部金额。簿记员将记在日记账的经济业务转入分录账,再从分录账转入总账,并将账簿金额与财务报表金额核对。当时企业中设置一册总账和若干册起辅助作用的日记账,以反映企业的全部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后,随着经济业务的增多,核算的复杂性增强,为便于核算,在日记账和总账之间增加了分录账,用以将日记账记录的事项转入总账,但当时分录账的作用很小。16世纪以后,货币制度的统一和收据的迅速普及,降低了日记账的必要性,随着日记账的消失,分录账作为原始记录的账簿取代了日记账的地位。
    A·C·利特尔顿博士指出:早期的会计分录是两种不同的类型。1430~1550年之间盛行的威尼斯式分录账,提出了专门性的、简化的记账格式。它发挥着连接日记账和总账的作用,是由总账记录的表达发产生的。另一种分录形式是在佛罗伦萨会计中发展的,它试图对全部内容加以反映,而且按照词义即可理解,由人名账户交易的备忘录产生的。现代的分录账主要是为提高往总账过入金额的正确性而使用的手段。
    总账记录最初以辅助记忆作为主要目的而产生,依据这一目的开始了账户拟人化的过程,将与外部进行交易的一个或数个所有者的观点通过叙述式在借方和贷方分别反映。当时即使没有会计知识的人也可以看懂总账。从17世纪中叶开始,总账的文字叙述式让位于借贷方金额的记账形式。首先将对经济业务的详细表述缩短为摘要,将会计科目、借方和贷方符号与经济业务的表述分离。总账格式经过这样的变迁后,总账只是用统计的方法反映账户的余额,使财务报表的编制更加容易。
    2.我国会计账簿的演进
    我国古代账簿的设置经历了单一流水账和“三账”两个时期。
    西周以前,与我国采用单式簿记的记账方法相适应,主要设置单一的流水账。在单一流水账下,仅采用一种综合性的账簿,该账簿既不分项目,也不分总括和明细,只是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序时记录。因此称为流水账。
    西周以后,我国仍然采用单式簿记,但设置了“草流”、“细流”、“总清”三账。草流主要起赶急暂记和原始凭证的作用;细流根据草流的记录整理登记,相当于现代的明细分类账;总清是定期根据细流的记录归类整理登记的,相当于现代的总账,而且登记时按照预先确定的项目登记。这种三账的设置与登记为复式记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三)我国古代的账簿体系
    1.三脚账
    三脚账大约产生于明朝。三脚账的账簿体系也是三账,但其重心是流水账。流水账将账簿分为上下两格,上收下付,上格记来账,下格记去账。其记账规则为:上来下去或上收下付。即凡是现金收付事项,只记录现金的对方,而另一方因已明确为现金,故略去不记;这种记录方式称为“一脚”。凡是转账业务必须记两笔,同时及来账和去账,这种记录凡是称为“两脚”。
    2.龙门账
    龙门账产生于明末清初的商业界,当时龙门账是为了改善票号的经营管理而设计的,后来被推广到工商企业。其特点:(1)将全部经济活动所反映的账项,划分为进、缴、存、该三大类。“进”是指全部收入,包括利息收入和经营收入;“缴”是指全部支出;“存”是指全部资产,包括生财、存货、现金和债权等;“该”是指全部负债,包括业主投资和债务。而且各类之间的平衡关系为:进-缴=存-该。(2)在账簿上分设进、缴、存、该四类账户进行登记。年末根据进缴账户的余额编制“进缴表”,根据存该账户的余额编制“存该表”,并轧算量标是否平衡。将这种平衡方式称为“合龙门”,因此将这种账簿体系称为龙门账。
    3.四脚账
    四脚账产生于清朝的中期,它将所有的账目划分为进、缴、存、该,分别反映收益、费用、资产、负债的增减变化及其平衡关系;其账簿格式为上下两格,上格为天,下格为地,上格记来账,下格及去账,上下两格所记的数额必须符合;定期根据进、缴、存、该账户的余额编制进缴结册和存该结册,并以进缴结册的盈亏数轧平存该结册中的差额。
    我国古代的账簿体系不够完善,不重视原始凭证的作用,用毛笔登记账簿不能适应日益增长和复杂的经济活动的需要。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企业在中国逐渐发展,西式簿记才传入我国。
    (四)账簿的地位和作用
    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的相互配合,形成了会计核算组织程序。这一核算程序有机结合的结果,完成了会计的初次确认。账簿作为存放输入会计数据并经分类汇总的载体,起到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它作为会计初次确认时正式记录输入会计数据的载体,又作为会计再次确认的数据库而存在于会计核算系统之中。如果没有账簿,输入的会计数据不能分类的、系统的反映;没有账簿,不能为会计报表提供编制的依据,无法输出会计信息。总之账簿是连接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的桥梁,会计核算系统能够实现其功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账簿的设置和运用。
    账簿不仅是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之间的纽带,而且在内部控制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通过账表、账账、账证、账实的核对,实现总分类账簿对明细分类账簿的控制,实现账面数对实际数的控制,实现账簿与会计凭证的相互制约;根据账簿记账规则,保证账簿记录的真实性。
    账簿的记账规则规定了账簿的登记方式,按照这种方式登记的账簿,使账簿具有“只读性”的特点。“只读性”是计算机的语言,用在会计账簿上,是指已经在账簿上登记过的账项不得再随意进行更正,如果确实需要更正,应按照会计规定的方法进行更正。这种“只读性”的特点保证了会计核算的合法性、经济活动的合法性。
    (五)账簿的记录方法
    账簿记录方法经历了文字叙述式会计记录法和定式简明会计记录法两个阶段。
    在早期会计发展的过程中,对经济业务的记录没有一定的规则可循,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为了能够使有关人员理解会计资料,采用了文字叙述式会计记录法,即各自力求以文字详细记述所发生的经济业务。
    定式简明会计记录法对账目的记录有较固定的格式,文字表述简明扼要,数字运用准确规范,记账符号基本统一,文字及数字等都有约定俗成的格式。现行会计凭证、账簿记录、会计报表等都是采用的定式简明会计记录法。
    (六)账簿的再认识
    现代会计的账簿体系包括总账和明细分类账,但如果从账簿记录的内容分析,账簿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经济业务的明细记载,实际上可以将其看为记账凭证当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分类信息处理结果,包括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期中本期发生额是对本期所记载的经济业务直接处理的结果,余额是处理的累计结果,实际上可以将其看为对经济业务已作处理的结果记载。基于上述分析,对账簿的认识应该从一个更全新的角度来看,账簿系统的实质是可以处理、输出各种满足信息使用者需要的各种信息载体。如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财务分析的需要,直接输出费用账,而且会计报表也可以看作是账簿余额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