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会计处理方法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会计处理的基本方法,包括会计确认的标准,会计计量属性的内容,会计记录的方法,会计报告的内容、程序,会计的循环过程。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会计确认
一、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是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辨认和确定经济信息是否作为会计信息进行正式记录并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包括初次确认和再次确认。
初次确认是指对输入会计核算系统的原始经济信息进行的确认。
再次确认是指对会计处理系统输出的经过加工的会计信息的确认。
二、会计确认的标准
可定义性。一般地讲,凡是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计量的交易或事项都属于会计确认的范围。
可计量性。可计量性是会计确认的核心问题。在可定义性的基础上,经济信息必须能够量化,能够以货币计量,才能够保证经过确认后的信息具有质的统一性,可以进行比较和加工。
可靠性。会计信息要真实可靠,首先是如实地、完整地反映应当反映的经济活动及事项,这些交易和事项必须是根据它们的实质和不带偏向的经济现实,而不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
相关性。针对信息使用者的具体需要,排除不相关的数据,增进信息的有用性,如在财务报表中增加补充资料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要。
三、会计要素的确认
在资产的具体确认时,必须按三个重要的标准来进行衡量:(1)符合资产的定义。(2)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3)该资源的成本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
在负债的具体确认中,应该按以下的标准来进行判断:(1)符合负债的定义。(2)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一项债务的偿还,企业必须付出债权人能够接受的资产或劳务,因而使企业所拥有的经济利益的资源流出。(3)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依附于资产、负债的确认,资产、负债的确认标准即为所有者权益的确认的标准。
在收入的具体确认中,应该按以下的标准来进行判断:(1)符合收入的定义。(2)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从而导致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3)经济利益流入额能够可靠地进行计量。
在费用的具体确认中,应该按以下的标准来进行判断:(1)符合费用的定义。(2)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从而导致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3)经济利益流入额能够可靠地进行计量。
利润的确认只能依附于一定期间的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收入、费用的确认标准即为利润的确认标准。
第二节 会计计量
一、会计计量与会计确认
会计计量是根据被计量对象的计量属性,选择一定的计量基础和计量单位,确定应记录项目金额的会计处理过程。
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总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未经确认,就不能进行计量;没有计量,确认也就失去了意义。
会计计量要解决的是其计量单位、计量属性,以及二者相结合的计量模式。
二、会计计量单位
会计计量的单位是指计量尺度的量度单位。一般情况下,会计计量以法定的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三、会计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属性是指所用量度的经济基础,即按什么标准来记账。
历史成本是指按照形成某项会计要素时所付出的实际成本计价。
重置成本是指按照现在形成某项会计要素可能付出的成本计价。
可变现净值是指出售时可能收回的金额(扣除可能发生的费用)。
现值是指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自愿形成的交易价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四、会计计量单位与会计计量属性的组合
会计计量单位与会计计量属性的组合是实施会计计量的重要条件,通常将计量单位与计量属性的不同组合,称为计量模式。
第三节 会计记录
会计记录是对会计对象进行记录的手段,在手工记账程序下,包括下列专门方法:(1)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2)复式记账;(3)填制与审核凭证;(4)设置与登记账簿;(5)成本计算;(6)财产清查。
第四节 财务会计报告
一、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指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二、利润表
利润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三、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
第五节 会计循环
将依次发生、周而复始的以记录为主的会计处理过程称之为会计循环。会计循环的基本步骤为:
1.初次确认。
2.入账。
3.过账。
4.结账。
5.编制调整前的试算平衡表。
6.编制期末调整分录并过账。
7.编制调整后的试算平衡表。
8.编制正式的财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