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的定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外汇的说明是:“外汇是货币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
我国政府颁布的《外汇管理暂行条例》指出,外汇是:(1)外国货币,包括钞票、铸币等;(2)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公债、国库券、公司债券、股票、息票等;(3)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4)其他外汇资金。
外汇的特征
外汇要同时具备以下特征,才真正称得上是外汇:
(1)以外币表示的外国资产,即用本国货币表示的信用工具和有价证券不能被视为外汇。
(2)在国外能得到偿付的货币债权,如是空头支票、拒付的汇票等,不能视为外汇。
(3)可以兑换成其他支付手段的外币资产。
汇率的决定
汇率就其本质而言,是由货币自身具有的价值或所代表的价值决定的,但在金本位制下表现为由铸币平价决定,在纸币本位制下由黄金平价决定,而在浮动汇率制下则由购买力平价决定。日常的短期汇率则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1.长期汇率的决定
(1)金本位制下的铸币平价。在传统的金本位制下,流通中的货币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黄金铸造而成的金币,货币的单位价值就是铸造该铸币所耗用黄金的实际重量。这种铸币与含金量相一致的关系,被称为铸币平价,两国货币的汇率就是由两国的铸币平价决定的。由铸币平价所确定的汇率,通常称为法定平价。实际汇价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法定平价上下波动,波动的上下限度为黄金输送点。
(2)纸币本位制下的黄金平价或货币平价。在纸币本位制下,汇率应以纸币实际代表的黄金量为依据。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为了稳定汇率于1944年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该体系下,汇率确定的方式是:第一,美元与黄金挂钩,确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第二,各国货币也大都规定黄金量或与美元的挂钩,以此确定的汇率称作货币平价。同时,美国承担各国政府兑换美元的义务,其他货币之间的汇率,则以各国货币与美元的货币平价来确定。因而各国货币与美元的货币平价,是长期汇率决定的基础。
(3)浮动汇率制下的购买力平价。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步瓦解,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恶性的通货膨胀使各国纸币的含金量名不副实,纸币与黄金的联系亦徒具虚名。于是在浮动汇率制下,决定纸币汇率的基础不再是货币平价,而是纸币所代表的实际价值,换言之,就是纸币所实现的购买力,即能够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价值。这种长期汇率由购买力平价决定的思想,最初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于1918年提出的,1922年他又在《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其基本思路是:汇率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汇率的变化由货币购买力之比的变化决定。
2.短期汇率的决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各国汇率开始波动,且幅度很大,于是西方学术界在汇率决定问题上特别强调供求关系,认为汇率是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决定的。事实上,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只是短期汇率而不是长期汇率。外汇行市决定短期汇率的过程是这样的:当外汇的需求增加而供给不变时,外汇汇率上升;而当外汇需求不变、供给增加时,则外汇汇率下跌。
汇率变动的原因
一国汇率的变动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既包括经济因素,也包括政治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因而是一个极其错综复杂的问题。
1.影响长期汇率变动的原因
一般认为,下列因素是影响长期汇率变动的最基本因素,且与大多数国家汇率变动的实际状况有关,在各国间也是可比的经济指标。
(1)国际收支
在影响汇率变动的长期因素中,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是最重要的因素。当一国进口增加或产生逆差时,该国将对外币产生额外的需求,这在外汇市场上会引起本币汇率下跌;反之,当一国经常项目出现顺差时,就会引起外国对本币需求的增加与外币供应的增加,顺差国货币汇率就会上升。当然,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差额的变动情况也会影响汇率的升降,但与经常项目相比,它对汇率的影响主要是短期性的。
(2)通货膨胀
在纸币流通制度下,若一国发生通货膨胀,该国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就会减少,其实际购买力也随之而下降,于是其对外比价同样趋于下跌。通货膨胀对汇率的影响是间接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才能起作用,一般估计,通货膨胀率对汇率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半年以上才显示出来,但这种影响一旦起作用,其延续时间却比较长,可能要持续数年之久。
(3)经济增长率
一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与他国的差异,对汇率也会产生长期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国实际增长率相对他国增长较快,从而其国民收入提高也快,会使该国增加对外国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结果外汇供不应求,导致本币汇率趋于下跌。但若一国经济以出口为主,则经济增长率的加快可使出口的增长弥补进口的增加,而不会导致本币汇率下跌。同样,如国内外的投资者把该国经济增长率较快看作是资本收益率较高的反映,则可能产生对该国的资本的净流入,以致抵消经常项目 的逆差,此时,该国货币汇率可能不下跌,甚至上升。
2.影响短期汇率变动的原因
汇率的短期或日常波动,在外汇市场上是更为常见的现象。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对汇率的短期变动影响最大。因为在外汇市场上,人们把外汇作为一种金融资产来进行交易,事实上要远远大于因国际贸易派生出来的外汇交易,金融资产的交易速度快、变动大,不能不对汇率的短期波动产生巨大的影响。引起国际收支资本项目变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货币供应量
在纸币流通制度下的汇率,决定于两国纸币各自所代表的价值量的变动,而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的变动,通常是由纸币供应量的变化引起的。
(2)利率
利率高低会影响一国金融资产对外的吸引力。一国的利率高于其他国家,会增加其金融资产对外国人的吸引力,从而导致资本内流,本国货币汇率上升;反之,则可能导致本币汇率下跌。
(3)心理预期因素
在外汇市场上,人们买进还是卖出某种货币,同交易者对各种货币汇价走势的心理预期有相当的关系。当他们预期某种货币汇价以后要下跌时,为避免损失便会大量抛出该种货币;反之,若预期某种货币汇价会上升时,则会大量买进。现在一些外汇专家甚至认为,外汇交易者对某种货币的预期心理,已是决定该种货币短期汇率的最主要因素。
(4)信息因素
现代外汇市场已逐渐成为一个高效率的市场,任何微小的赢利机会,都会立刻引起资金大规模的国际移动,因而谁最先获得有关能影响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和预期心理的新闻和信息,谁就可能在他人之前做出反应并赢利。信息因素在外汇市场日益发达的情况下,对汇率变动的影响既强烈又微妙。
(5)政府干预各国政府为稳定外汇市场,或使汇率的变动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通常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这种干预有时规模盛大,但它只能在短期内对汇率的变动产生影响,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汇率的长期走势。
汇率变动的影响
汇率变动对一国国际收支和经济增长会产生直接影响,因为汇率的变动,可以转换国内商品与进口商品的需求导向;可以改变在内向型和外向型企业部门间的资金分配;可以改变名义资产的实际价值,从而对整个经济中需求和支出产生影响;还可能使价格、工资和消费水平发生变动。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一般认为,一国本币汇率下跌将有利于扩大出口,限制进口,促进贸易收支的改善。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许多实行固定汇率的国家宣布货币贬值后,非但没有改善贸易收支,反而使之更加恶化。这是因为,一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关键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本币贬值或汇率下跌对出口的促进作用要以足够大的需求弹性为前提,以足够大的供给弹性来实现。
2.汇率变动对非贸易收支的影响
通常认为,一国汇率下跌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但也可能使外商企业的获利减少,从而不愿投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国汇率下跌最终是否有利于吸引外资,主要取决于外商企业的投资结构,或取决于汇率下跌前后外商获利大小的比较。
汇率下跌使得以本币表示的各种金融资产相对价格下降,为了避免货币贬值的损失,短期资金会逃往国外。这种情形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影响较小。
汇率下跌对一国旅游收入也会产生影响,不过同样存在弹性问题。
3.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
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出口商品价格的影响,从而引起进出口数量的变动来实现的,而贸易商品价格的变动,又必然会对一国社会物价总水平产生影响。汇率下跌后,出口需求增加,而供给一时增加不多,必然引起出口商品的国内价格飞涨;同时,汇率下跌后,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品价格立即提高,由于 示范效应,又会引起国内同类商品或替代品的价格上涨。总之,汇率下跌有推动国内物价总水平上涨的趋势。
4.汇率变动对经济增长和劳动就业的影响
只要一国汇率下跌能够起到增加出口的作用,就会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劳动就业的增加。
5.汇率变动的间接影响
(1)替代效应
一般而言,汇率下跌的结果使进出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上涨,但非外贸品的价格却不会立即上涨。因此,生产者将减少非外贸品的生产和销售,而消费者则倾向于购买更多的非外贸品,从而使边际出口倾向增大,而边际进口倾向缩减。这种非外贸品与外贸品之间的替代效应使得国际收支会比只有在直接效应时得到更大的改善。
(2)互补效应
一些国内不生产或资源转换能力较差、即使生产也不能很快增加的进口商品同国内生产存在着互补关系,汇率下跌使得使用这些生产资料的生产成本增加,产品价格上涨。
(3)间接收入效应
如汇率下跌产生了直接效果,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出口增加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后者的增加又会使进口有所增加,而进口增加量的多少则取决于边际进口倾向。此外,进口减少就是外国出口减少,这将导致外国的国民收入下降,从而减少进口,致使本国出口相对减少。所以,这种间接收入效应有抵消或削弱汇率下跌积极效果的倾向。
一价定律与购买力平价的关系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础之一是一价定律,前者认为在任何国家中任意一种货币的购买力相等,后者则认为在自由竞争并没有贸易障碍的情况下,一种商品在世界各地的售价是一样的。但是购买力平价和一价定律之间是存在差别的:一价定律适用于单个商品的情况,而购买力平价理论则适用于普遍的价格水平。
假设一价定律对所有商品都成立,那么只要计算不同国家价格水平的基准商品相同,购买力平价就成立。但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支持者认为,该理论的正确性并不要求一价定律必定成立,即使对单个商品而言一价定律并不成立,价格和汇率也不会与购买力平价所预测的关系偏离太远。因为当一国的商品或劳务的价格暂时比其他国家高时,对其货币和产品的需求就会下降,这将促使汇率和国内价格重新回到购买力平价所预测的水平上来;反之亦然。因此,购买力平价认为,即便一价定律不成立,其背后所隐藏的经济力量也会最终使各国货币的购买力趋向一致。
利息平价论的主要思想
古典利息平价论由凯恩斯提出,在国际金融学说史上该理论首次总结了远期汇率与利差关系的规律,明确提出远期汇率决定于利差。其主要观点可概括如下:
(1)决定远期汇率的最重要因素是货币短期存款利率之间的差额,以年百分比表示的远期汇率等于两个金融中心之间的利差;
(2)在不兑换纸币的前提下,银行利率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远期汇率的重新调整;
(3)远期汇率倾向于围绕它的利率平价上下波动;
(4)套利资金的有限性将使远期汇率的调整往往不能达到利率平价水平;
(5)能获得足够利润的机会将使套利者把资金转到更有利的金融中心;
(6)如外汇交易被少数集团控制,或主要交易人之间达成有关汇率 的协议,挂牌汇率可能会与它的利率平价发生偏离;
(7)如一国发生政治金融动荡,便不能发生任何远期外汇交易。
五十年代后,一些西方学者又提出了现代利息平价原理,主要思想是,在资本自由流动且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正常的外汇抛补及套利活动将导致下列结果:利率较低的国家货币的远期差价必为升水;利率较高国家货币的远期差价必为贴水;远期与即期汇率的差价等于两国利率之差。
利息平价论的基本思路
利息平价论认为,当本国利率低于A国时,投资者为获得较高收益,会将其资本从本国转移到A国,以套取利息差额。但他能否达到目的则必以两国货币汇率保持不变为前提。为避免汇率发生对其不利的变动,投资者会在远期外汇市场按远期汇率将其在A国投资所得收益卖为本国货币,并将此收益同在本国投资所得收益进行对比。这种对比的结果,便是投资者确定投资方向的依据。两国投资收益存在差异,形成了资本在国际间的移动。直到通过利率的调整,两国的投资收益相等时,国际间的资本移动才会终止。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合理性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汇率理论之一,其合理性或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该理论认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或两国物价水平)可以决定两国汇率,这实际是从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这一层面去分析汇率决定的,把握了汇率决定的关键。
其次,一般认为,用购买力平价换算比用现行实际汇率换算更为科学和可靠。因为作为一种换算工具,通过购买力平价可以将一国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由本国货币表示转换为用另一种货币表示,以进行国际间的经济比较,这种方式可避免一国现行汇率偏高或偏低时,对用外币表示的本国经济指标造成的扭曲。
再次,购买力平价决定汇率的长期走势。
最后,购买力平价把物价指数、汇率水平相联系,也就是从商品交易出发讨论货币交易,对讨论一国汇率政策与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关系不无参考意义。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缺陷
购买力平价理论尽管有助于说明通货膨胀与汇率变动之间的联系,但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1)该理论仅着眼于表面现象而未触及本质。因为纸币的购买力仅仅是现象,纸币代表一定价值量才是本质,而汇率也是以两国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的比例为基础的。
(2)该理论能够说明汇率的长期变化趋势,但对短期或中期汇率的变动趋势则无能为力。因为各国之间的国际收支、经济增长率、利息率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及各种突发事件等均会引起资本在国际流动和使市场上外汇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汇率发生变化,而该理论忽视了上述因素。
(3)为使购买力平价理论充分成立,除各国物价指数的编制方法和范围要相同外,还需选择接近长期均衡的一年为基期的汇率,但这些统计学上的先决条件,在目前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
货币主义汇率理论的可取与不足之处
建立在现代货币数量论基础上的汇率决定学说的最大贡献在于,它把汇率研究的注意力从经常项目转移到了资本项目,并提出了汇率决定的存量分析结构。其可取之处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1)突出了货币因素在汇率决定中的作用;(2)正确指出 了一国货币供给状况及其货币政策同该国的汇率走势有着直接的联系;(3)纠正了以往研究中将汇率局限于国际贸易或国际收支的偏颇,并将其引到与货币政策协调的问题上来;(4)随着西方市场经济和政府干预的成长而逐步完善。
但货币主义理论也存在着一些根本的缺陷,主要在于:(1)该理论假定两国货币之间保持着购买力平价,从而汇率始终能使两国购买力均等化,这一假定难以成立;(2)该理论忽视了因经济社会中的结构性变动而引起的对汇率行为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