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S定理
1948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逊对H-O理论做了进一步推论,得出这样一个命题: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地单位都能获得同样报酬,而不管两国的生产要素供应量或需求模式如何。
由于它是H-O理论的引伸,因此被称为H-O-S定理(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逊定理),即著名的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定理。例如资本丰裕的工业国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产品,该国资本价格相对较低;劳动力丰裕的农业国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产品,该国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工业国通过出口产业的扩大与进口竞争产业的缩小,将引起利率上涨和工资率下降,要素价格比率W/R下降;另一方面,农业国由于农业扩大和进口竞争产业缩小,将引起工资率上涨和利率下降,要素价格比率W/R上升。这样,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随着贸易的不断扩大,最终将会使得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变为一致,这时两国的要素价格也逐步趋于均等。
雷布津斯基定理
雷布津斯基定理假定商品价格不变,若一种生产要素增加,则会导致密集使用这种生产要素的产品的产量增加,同时另一种商品的产量减少。例如,如果A国的劳动力增加,当劳动密集型产品X和资本密集型产品Y的价格均不变时,X的产量将以更大比率增长,而Y产量则下降。原因在于:由于商品价格在单一要素增加时保持不变,所以要素价格,即工资率和利率,也必须保持不变。但是要使要素价格不变,只有资本/劳动比率及两种商品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率都不变,唯一方法只能是降低资本密集型商品Y的产量,从而转移出足够的资本来吸收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X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的所有劳动。这样,在不变的商品价格下,X商品量增加而Y商品量减少。事实上,X商品量的增加的比例大于劳动的增加,因为有部分生产商品Y的劳动和资本也转换到X的生产上来。
列昂惕夫之谜
列昂惕夫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40年代和50年代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和进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结果得出了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美国是通过对外贸易安排剩余劳动力和节约资本的。这一结论令西方经济学家大为震惊,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列昂惕夫的结果进行评论,探索列昂惕夫之谜产生的原因,在课堂中我们着重讲授了一些主要的观点,如人力资本论、R&D学说、信息贸易理论以及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论。下面我们再给出其他一些相关论点:
(1)自然资源
在H-O理论中,只考虑了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而忽略了资源要素,如土地、矿藏、森林和水资源等。许多贸易产品都是资源密集型的,如石油、矿石、煤等。研究表明,美国的多数进口商品正是美国资源稀缺的商品,作为进口竞争品在美国国内生产,必须投入较多的资本,而且生产成本较高,而对于出口国来说,这些产品是资源密集型产品,所需要投入的资本相对较少,且生产成本较低,这就是列昂惕夫之谜形成的原因。
(2)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
H-O理论是建立在完全自由贸易的假设之上的,而现实中,国际贸易过程中充满着大量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美国的贸易政策是限制高技术产品出口,阻碍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有研究表明:美国进口劳动密集产品要比资本密集型产品受到更严格的进口壁垒的限制,特别受到保护的是技术落后的产业和非熟练、半熟练的劳工集团,如纺织业和鞋袜业。
需求偏好相似论
需求偏好相似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在1931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一国的新产品首先必须满足本国的需求,然后再出口到国外,满足外国的需求。因此,两国的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开展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该理论还认为一个国家需求结构决定于该国的收入水平。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其需求结构是不同的。高收入国家需要技术水平高、加工程度深、价值较大的高档商品,低收入国家需要低档次商品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因此,两国的人均收入越接近,需求结构越相似,相互需求就越大,贸易量也就越多。相反,收入水平差距越大,需求结构相差越大,相互需求越小,贸易量也就越小。这就提示了发达国家间相互贸易较多的原因。
需求偏好相似论从需求结构出发,强调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的相似和一致,以此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而H-O理论是从供给出发,强调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和不一致,以此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当然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也有不足之外,它过分强调了收入在决定消费结构中作用,事实上,消费结构不仅与收入水平有关,而且还受气候、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消费嗜好等因素的影响。
国际不平等交换说
国际不平等交换说是由希腊经济学家伊曼纽尔提出的,他一直致力于研究帝国主义时代的国际贸易理论,即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交换和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问题。国际不平等交换学说主要包括以下观点:
(1)假定国际间资本能够自由流动,而劳动力不流动,则根据马克思平均利润率规律,国际间资本的自由流动将导致利润率的国际平均化和国际生产价格的形成。
(2)各国的工资水平是由制度等因素决定的,国际间劳动力不流动,使国民工资差异持久化,富国的工资率高于穷国,穷国的剩余价值率高于富国。
(3)国民工资率的差异和剩余价值率差异产生了国际不平等交换。因此,在国际交换中,富国剥削穷国,而工资率差异是导致国际交换不平等的根本和唯一原因。
伊曼纽尔的国际不平等交换学说提示了国际贸易中存在着不平等的交换,富国剥削穷国的事实,这是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一大贡献。不过,该理论是以国际间资本自由流动、劳动力完全不流动,国际平均利润率和国际生产价格的形成为出发点的,这些条件和假设均与现实相脱节,因而也受到其他经济学家的抨击。
帕累托最优状态
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必须的条件:(1)任意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2)任意两个生产者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3)任意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边际转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