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要素的国际流动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资本、劳动力和技术在国际间流动的原因、经济含义及其经济效应、外债的基本分析和债务规模,以及要素国际流动所造成的福利再分配状况。要求学生在学完本章后应该明确要素国际流动对各国乃至世界整体的日益重要的影响,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要素国际流动现象,如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外流现象。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资本国际流动及其经济效应
一、资本的国际流动
(一)国际资本的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
直接投资是投资者将资本投入另一个国家的生产部门,即投入另一国家的工厂、矿山、种植园或其他生产性单位。
间接投资是投资主体所进行的证券方面的投资或国际贷款。
(二)资本国际流动
1.资本国际流动的动因
(1)资本在不同国家间收益率的差异是促使资本跨国流动的根本动因,资本一般总是从收益率低向收益率高的地方流动;
(2)由于汇率变动产生资本在国家之间流动以及国际收支造成资本国际流动;
(3)由于各种风险因素或规避风险而造成资本国际流动,风险与收益大多呈正向运动;
(4)由于其他因素(如投资、规避贸易保护、国际分工等)造成的资本国际流动。
2.资本国际流动的主要形式
从不同的角度可区分为:
(1)国家资本的输出、私人资本的输出;
(2)长期资本的流动、短期资本的流动;
(3)直接投资、间接投资等。
二、资本国际流动的经济分析
(一)资本国际流动的图形分析
图7-1 国际资本流动的产出与福利效应
横轴为资本量,纵轴为资本的边际产出。
1.A国的资本存量为,B国为;A国资本边际产品价值为,总产出为,其中为资本要素的收入,为其他要素收入;B国资本边际产出为,总产出为,其中资本产出为,为其他要素收入。
2.产生国际流动后,资本从A国流向B国,资本收益,在点达到均衡,A国产出,B国为;A减少,B增加;A国总收入为,B国为;两国净增,A国净增,B国净增。
(二)政策含义
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分配是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中的重大问题,因此而产生的跨国公司在今天的世界经济中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一)国际折衷理论的提出
研究的出发点是70年代国际经济发展格局和跨国公司的高速发展。由资本流动对国际资源的配置的影响,在注重资本流动的同时,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区位疡综合起来进行研究。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内容
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区位特定优势三者结合决定了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较是否具有对外投资的优势,或者可以通过出口、技术转移来开拓该优势。理论的具体内容为:所有权特定优势是指,企业具有的组织管理能力、金融融资方面的优势、技术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企业的规模与其垄断地位及其他能力,这些优势组成了企业比投资所在国公司更大的优势,可以克服在国外生产碰到的附加成本和制度风险;内部化是指,将企业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的能力,因为外部市场不完全,企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可能会受到打击而丧失,内部化是在企业内部实行资源更好的配置,克服不利条件;但上述两种优势并不能决定企业是否必然实行直接投资(或可以通过出口、技术转让获利),因此区位特定优势很重要,是投资的充分条件,即东道国的劳动力成本情况、市场的条件与需求状况、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东道国政府的各种政策,等等。此后,该理论又作了动态化的发展,加入了投资发展周期的概念,认为一个国家的对外资本流动,尤其是对外投资,与该国的经济发展程度高度相关,由于一个国家在发展中它的上述三个优势会产生动态变化,因此随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该国与外部资本的流动也会发生净流入、流入流出并存、净流出的若干阶段,且不同阶段资本的流动对于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
(三)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评价
该理论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新的国际经济发展格局,解释了新的经济现象,但这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前人理论的综合与折衷,并没有很重要的理论突破,当然这并不妨碍该理论在政策上的重要程度和参考意义。
第二节 劳动力国际流动及其经济效应
一、劳动力国际流动
(一)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原因
指因经济原因产生的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其原因主要有国民收入的国际差异、各国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经济周期引起的劳动力流动、伴随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及其他国际经济活动而产生的劳动力国际流动,等等。各国鼓励劳动力一定程度的流动,但往往也限制高素质劳动力的过度的跨国流动,同时劳动力具有流动的必要、充分条件(如技能、人身自由等)才可能形成现实的流动。
(二)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形式
流动的形式包括:永久移民式的劳动力国际流动、中短期国际劳务出口(工程、服务等工作人员)、留学人员、技术性劳务合作(人才流动)、在外资机构的工作人员(未跨国界的流动)等为外国利用的本国劳动力。
二、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经济分析
(一)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图形分析
图7-2中横轴为劳动量,纵轴为劳动的边际产出,设有A、B两国,A国的劳动量为,B国为,A国的总产出为,其中为劳动的收入,为其他要素收入,劳动的边际产出为,B国总产出为,为劳动的收入,为其他要素收入,劳动的边际产出为。在自由的条件下,劳动力由收益较低的A国流向B国。
说明:劳动力产生流动(的量),在点达到均衡,边际收益为,A国总产出为,B国为,两国总的产出从增为,净增。
图7-2 国际劳动力转移的产出与福利效应
(二)国际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含义
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对于流入国是吸收人才,对于流出国是智力外流,对于经济的影响是很大的,国际劳工的侨汇汇回,是今天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外汇收入来源,同时也可以使流出者得到国外技术、管理的培训,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也是一种所需人材的补充。
第三节 技术转移及其经济效应
一、技术的国际转移
(一)技术转移的概念及原因
技术是指用于产品生产的程序、方法,是科学理论的物质表现。技术的国际转移是指这些方法、程序等系统知识的转移,不包括含有技术的物质内容的转移。技术转移的原因在于技术在于经济的促进作用和带给企业的经济收益,同时能够使得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以及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的提高。
(二)国际技术转移的形式
技术转移属于软件的流动,形式包括专利使用、技术秘密的使用,制造技术的传播、专有技术的转让等,具体有着垂直型、水平型、简单型、吸收型、有偿与无偿转移等多种情况。
二、国际技术转移的经济分析
(一)技术接受方疡技术的标准
1.高产出标准(当要素投入为定量时,追求产出数量的最大化);
2.社会极限性生产标准(追求整个社会的最大产出量);
3.高积累标准(追求最高的储蓄率);
4.时间序列标准(其发展顺序一般是劳动密集型技术、资金密集型技术、智力密集型技术)。
(二)新古典价格刺激模型
该模型是关于技术疡的经济考虑。设只有两种技术可供疡,K与L,资金与劳动密集型技术。二者间具有可转换的关系,为等产量线,、价格无扭曲。见图7-3。
图7-3 技术疡图形
说明:无扭曲则影响技术疡的因素只是价格,、是价格线,即同量货币能购买的与量,切点表示相对于更廉价,故疡资金密集型技术,点相反,疡劳动密集型技术。政策上要求价格扭曲必须消除,如人为提高工资,会使资本的稀缺掩盖,而去疡资金密集型技术,对微观有利而对宏观是资源的浪费。
(三)技术转移的周期理论
占有新技术优势的企业,在对外经济战略上大都经过:新产品出口、直接投资生产该产品和技术转让的三个阶段,之间互有联系,按一定周期循环,见图7-4。
说明:具有新技术优势的企业,第一步总是以产品出口获利,有着独占市场的性质,当出口对象国开始自己生产该产品时(),该企业可以用东道国的资源进行直接投资来牟取利润,当东道国生产扩大,使得外来企业的利润下降,该企业可以通过输出技术维持收益()。不同国家的需求与资源的关系不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求与资源的关系也不同,这样技术便产生流动。
图7-4 技术转移的周期理论
(四)国际技术转移的政策含义
技术引进可以加速经济发展,技术转移可以获利,这是为世界经济的实践所证明的,发展中国家引进适用技术更为适合国情,引进与消化应该结合考虑,同时应在深入研究方面努力,争取技术开发的自立和能够跟上世界的先进水平。
第四节 国际要素转移的其他经济效应
一、两缺口模型
(一)经济发展中的四个瓶颈及恶性循环
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国内资源不足以支持理想的增长速度时,将会相继遇到技术缺口、储蓄缺口、外汇缺口、财政缺口等四个瓶颈,同时还会遇到供、求两方面的恶性循环,因此引进外部资源成为必要。
(二)两缺口模型的推导及其经济含义
1.公式推导
该模型主要考虑储蓄缺口与外汇缺口。设:为消费,为储蓄,为税收,为进口,为出口,为投资,为政府支出。从国民经济的基本恒等式总收入等于总供给可得出:
总供给:
总需求:
若:,
则有: 或
公式左边是投资与储蓄差额,为储蓄缺口;右边是进口与出口差额,为外汇缺口。由于有投资、储蓄、进口、出口四个独立的变量,进行调节的目的是使上述公式平衡。
2.经济含义
(1)模型强调发展中国家利用外部资源的必要性,它可以提高一国出口能力、使高收入高储蓄的良性循环得以出现、更合理地配置资源。
(2)国内的经济结构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引进外部资源的要求,同时应发挥政府在调控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3)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除储蓄、外汇缺口外,也存在财政缺口、技术缺口等情况。
二、外资引进的微观经济分析及其界限
(一)最佳外资引进分析
最佳引进是在(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点上,即图7-5中的。在其左边,尽管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有较高的回报率,但社会仍有着富裕的其他资源;在E点则各种资源结合的最为充裕,总收益最大。
图7-5 引进外资最佳规模图
(二)实践中引进外资的数量限制
1.静态债务指标:
(1)经济债务率:未偿还外债余额/国民生产总值,应小于30%。
(2)出口债务率:未偿还外债余额/出口收入,应小于100%。
(3)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出口收入,应小于20%,超过30%则是危险的。
2.现值债务指标
现值法是用债务的现值代替债务名义值来衡量债务水平,1995年起,世行开始采用该法。
(1)经济现值债务率:未偿还债务现值/国民生产总值,临界值为80%。
(2)出口现值债务率:未偿还债务现值/出口,临界值为220%。当实际指标超过临界值的60%,为中等债务国家;以下则为轻度债务国家。
3.结构债务指标
除一般债务指标外,还要注意债务结构指标,即:
(1)债务的币种结构;
(2)债务的期限结构;
(3)债务的来源结构;
(4)债务的利率结构;
(5)债务的投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