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如实反映符合会计确认和计量要求的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具体包括以下要求:
1.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处理,不能以虚构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处理。
2.企业应当如实反映其所应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等如实反映在报表中,刻画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真实面貌。
3.企业应当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编制的报表和附注的完整性,不能随意减少应披露的信息。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预测。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有助于其提高决策的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修正过去有关的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根据会计信息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为了满足相关性的要求,企业应在会计处理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有效地使用会计信息,必须能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内容,因此要求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为了便于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变化趋势,比较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从而全面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只有当变更会计政策后,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时,才可以按照规定程序变更。
2.为了便于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水平及其变动情况,从而有助于使用者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即对于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不同企业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会计处理方法提供相关会计信息。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不应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实质是指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形式是指会计核算依据的法律形式。会计核算时应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核算,而不能按照其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如果企业仅以交易或事项的形式进行会计处理,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在会计实务中,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并不总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其实质内容。所以,会计信息要反映其所应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必须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进行判断,并据此进行会计处理。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
企业会计信息的省略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出正确决策时,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没有统一的标准,需要根据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确定。确定的标准通常有两个方面:质的方面,如果提供的会计信息对决策者的决策有影响,说明该信息具有重要性,会计上应单独披露;量的方面,如果某一交易或事项的数量占该类数量的一定比例,就具有重要性。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不低估负债和费用。
企业的经济活动面临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会计核算应尽可能减少经营者的风险负担,尽量低估企业的资产或收益,对可能发生的负债或费用则要算足。但是谨慎性的应用不允许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收益,故意高估负债或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损害会计信息的质量。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一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处理,不得提前或延后。
由于会计分期的存在,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提供会计信息,即使是可靠的、相关的会计信息,可能会失去时效,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了保证提供的会计信息及时,企业应及时地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凭证,及时按照规定对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处理,及时传递会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