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会计准则
会计的目标是对外提供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会计信息,为了保证提供的会计信息客观、有用,应建立会计标准。会计标准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会计行为规范化的要求,其表现形式主要是会计准则。
一、西方国家会计准则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会计准则最早出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最具代表性。19世纪的下半叶,美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股份制为组织形式的股份公司逐步发展起来。这种企业组织形式下,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形成了股东、债权人、政府税务机关、企业经营管理者等各种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利益集团,它们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都要求企业定期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正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为了保证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有用、客观,产生了规范会计信息的要求,即产生制定会计准则的需要。
1909年美国公共会计师协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前身)任命了“会计名词特别委员会”,准备进行会计实务的规范化。1917年,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和联邦贸易委员会一致决定,对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而编制的资产负债表进行标准化,并委托当时的美国会计师协会提供一份关于统一与标准会计程序的备忘录,在经过评审之后,于1917年4月作为联邦储备公报正式发表。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期的经济大危机,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会计准则制定的进程。这次危机之后,美国公众对会计报表缺乏信任,纷纷指责是由于会计实务处理的随意性,严重破坏了金融市场,妨碍了资本市场的形成,并迫切要求会计实务处理的规范化。1933年、1934年美国国会先后通过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规定所有证券上市企业都必须执行统一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并授权证券交易委员会负责制定统一的会计准则。之后,证券交易委员会将会计准则的权限转授予美国会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师协会遂于1938年成立了会计程序委员会,负责制定会计准则。一般认为,这是美国会计原则正式形成的起点。
二、国际会计准则
为了适应经济业务国际化和全球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提高会计信息在国际间的可比性,协调各国会计实务,1973年6月,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墨西哥、荷兰、英国、美国等9个国家的16个主要职业团体在伦敦发起成立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其目标是制定和发布国际会计准则,促进各国会计实务在国际上的协调。此后,又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会计职业团体陆续加入。此后以公告形式陆续发布了多项会计准则,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公告前言》、《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目标和程序》。
三、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我国的企业会计标准一直采用会计制度的形式;到1992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开始,采用会计准则规范会计行为。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1992年颁布,1993年实施;2006修订,2007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属于基本准则,仅对企业会计的一般要求和主要方面作出原则性的规定。从1997年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关联方交易的披露》开始,到2001年共颁布了16项具体准则。2006年2月正式发布了38项具体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