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国际储备的管理
二、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国际储备结构的管理是指一国通过对其国际储备资产结构的确定和调整,使各种储备资产的分布格局处于最佳水平。由于国际储备的主体是外汇储备,因此结构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外汇储备中的各个币种以及不同形式的资产进行分配和组合。
(一)储备货币的多元化
造成当今世界储备货币多元化的主要原因,是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与其他主要西方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对经济实力发生变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作为殖民统治大国和经济大国,其经济实力最强,英镑自然成为最主要的储备货币。
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美国经济的崛起,英镑和美元共享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削弱,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使美元取代英镑成为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逆差。美元从60年代起,频频发生危机,给许多国家外汇储备的购买力造成重大损失。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在世界外汇储备总额中所占比重下降,德国马克和日元的比重稳步上升,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逐步下降,外汇储备随之走向多元化。目前,充当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有美元、德国马克、日元、英镑、法国法郎、瑞士法郎等。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了,欧元以强大的欧盟为其政治经济支撑,对美元的主导地位提出挑战,目前欧元区国家已达15个。
储备货币的多元化,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上各储备货币之间的汇率起伏不定,使得储备的结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二)结构管理的基本原则
1.三性原则
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要遵循“三性”原则,即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最佳的储备结构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使这三者呈现出最佳的组合。
流动性(又称变现性)是指作为国际储备的资产必须能够随时兑现并用于支付,以满足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干预外汇市场的需要,流动性是国际储备的第一特性。安全性是指国际储备资产必须有效可靠,价值稳定。收益性是指国际储备资产必须具备增值创利的能力。
结构管理的目标就是使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在IMF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这四种储备形式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以确保储备资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适当结合。但是由于国际储备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因而在管理实践中,各国货币当局更注重保持储备资产的流动性,这样就必然要牺牲掉一部分收益。例如:存放在发达国家银行的活期外汇存款,可以随时办理转账支付,但利息收入很低,甚至没有利息收入。这表明,在现实中储备资产的流动性和收益性是一对矛盾。
2.储备货币的结构管理
各国货币当局进行储备货币结构管理的目标是使外汇储备中的各种储备货币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并根据储备货币汇率和利息率的变动情况,随时调整外汇储备的结构安排和储备资产的投资决策,实现结构上的最优化,使其发挥最大的效能。
影响储备货币外汇资产收益率高低的因素有两个:汇率和利息率。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当某种储备货币汇率急剧下跌时,会使以该种储备货币表示的外汇储备资产的实际价值减少;反之,当某种储备货币汇率迅速上升时,则会增加储备资产的实际价值。此外,外汇储备属于金融资产,可以通过利息收入使自己得到增值。外汇资产收益率与汇率和利率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明:
一种储备货币外汇资产的收益率=汇率变化率+名义利率
按此公式计算出的收益率,就成为各国货币当局调整其储备货币结构的依据。
在现行的浮动汇率制下,外汇资产收益率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这就使各国货币当局在储备货币结构管理的实践中面临这样一个难点:如何避免因储备资产汇率下跌而造成的外汇储备资产实际价值减少的风险损失。
一般来讲,解决上述难点的常用办法有以下两个:第一,使各种储备货币的结构同贸易赤字的货币结构,清偿外债本息的货币结构和干预外汇市场所需用的货币结构一致;第二,实行多元化的储备货币币种安排,用一部分储备货币升值所带来的收益,抵补另一部分储备货币贬值所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