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
BK
说明:
1.此套试卷为考试样卷,与考试的题型、题量、分值、难度一致,供同学们熟悉考试题型和解题思路之用,只起到示范作用,不是实际考试的试题。
2.试题后面所附每道题的参考答案均为答题要点,开卷考试允许同学们根据有关学习内容发挥。
3.开卷考试时允许同学们携带各种非电子类参考资料,独立完成试卷。
一、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简述关税的特征。
2.简述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内容。
3.简述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的内容。
二、案例分析题(本题25分)
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以后,国内许多学者都对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曾指责国际投机商是造成危机的罪魁祸首。虽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内部因素是造成危机的主要原因,但是不能否认危机是与国际资本流动密切相关的。因此,对资本引进国来说,就不仅有一个要不要引进外资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个如何引进外资的问题。纵观上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和90年代的金融危机,一个明显的事实是,80年代的债务危机与资本引进国大量利用外国银行商业贷款有关,而90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不仅与金融机构的贷款有关,而且更与证券市场上外资的流动有关。资本的国际流动从东道国利用外资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官方援助,包括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赠款或优惠贷款;二是利用海外私人资本。而海外私人资本的流动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商业银行贷款,二是证券投资,三是私人直接投资。通过官方援助得到的外资一般比较优惠,但是援助国或国际金融组织不会大规模地提供;而且从整个世界来看,其在全球资本流动中也只占很小一个比例,大量的是国际私人资本的流动。从战后来看,资本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发展较晚较慢,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没有多少对发展中国家的证券投资;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担心跨国公司控制本国经济,对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采取了一定的抵制态度,因此对发展中国家的私人直接投资也增长不快;而就银行商业贷款来说,由于利息高、期限短、偿还成本较高,因此发展中国家也没有大量利用。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利用比较多的是官方援助。但是石油危机以后,由于石油资本要寻找出路,大量的资金通过发达国家的银行,作为商业贷款流向一些发展中国家,主要是拉美国家。这些国家的大量政府借款最终酿成了上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随后商业银行贷款逐步减少,在这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对跨国公司的态度有所转变,加上国际上对跨国公司的制约加强,跨国公司的行为也有所改变,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注意积极利用私人直接投资了。此外,由于一些所谓新兴资本市场的兴起,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证券投资也日益增多,但东南亚发生的金融危机却没有上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的那些症状。
请结合资本国际流动的动因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
三、论述题(本题30分)
试述国际收支中的货币分析法的基本内容并对它作出评价。
样卷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一般而言关税有如下特征:(1)透明性,关税一经公布,国内外的各个利益集团都会知道。在征收关税时也必须按照已经公布的税率征收,不能有改动。(2)非歧视性,和配额相比,关税更具有非歧视性,即任何国家出口商只要交纳了关税就可以出口产品,而配额的分配含有太多的人为因素,容易导致歧视。(3)稳定性,关税制度一般是稳定的,若要变动通常需要经过立法等形式。(4)市场功能性,关税能使国内外价格保持自动联系,反映出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对企业进出口有指导功能。而配额的使用会切断这种联系。(5)防止寻租,配额的使用会直接导致寻租行为的产生,即企业会为了得到配额而竭尽全力地进行游说、贿赂等行为。而关税的透明度防止了寻租行为的产生。(6)保证国家利益,得到配额的企业会得到配额带来的利润,管辖配额的政府部门或官员也会得到寻租带来的好处,其结果是利润流失了。关税的收入直接交给国家,防止了利益的流失。
2.一个经济体通过本币对外汇率下调(贬值),如果出口收入因价格下降而增加,能够抵消出口价格下降对收入的影响且有余,则出口增加国际收支得到改善,逆差减轻。从实践看,这一增加的幅度取决于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弹性。国外的需求弹性大,则本币对外贬值而引起的出口增加就会多。同样,因本币对外贬值,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上涨,进口数量从而用汇将会下降,也会改善国际收支,减轻逆差。因此,一个经济体的进口需求弹性与出口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时,一国变更本币对外汇率才能起到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即马歇尔-勒纳条件就是利用汇率来调节国际收支的主要条件是:EM+EX>1。
3.1997年,克鲁格曼将货币政策的完全独立、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汇率的稳定这三个变量统筹考虑,同时并不事先假定资本是完全自由流动的,即资本可以流动也可以不流动。这三个变量,即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的稳定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克鲁格曼从理论与政策的角度,集中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证明了这三个要素只能三选二,即三元悖论。所谓三元悖论,指的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旨在达到下述目标,即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而这三个目标从理论上讲只能达到两个,不能三个目标同时达到。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指一国执行宏观稳定政策进行反周期调节的能力,这里主要是指一国是否具有使用货币政策影响其产出和就业的能力;汇率的稳定性是指保护本国货币汇率免收投机性冲击、货币危机等的冲击,从而保持汇率稳定;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即不限制短期资本的自由流动。
二、案例分析题(本题25分)
造成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主要是(1)在不同国家间收益率的差异促使资本跨国流动,从收益率低的国家向收益率高的国家流动。(2)由于汇率变动产生的资本国际流动以及国际收支造成的资本国际流动。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人们总是抛售汇率趋势走软的货币而追逐汇率趋势走强的货币以避免风险或在汇率变动的过程中逐利,便会发生货币在不同币种间的流动。(3)由于各种风险因素造成的资本国际流动,如汇率风险、市场风险等。作为风险厌恶者就会在资本追求安全时,将其从高风险的地方流向低风险的地方,形成资本的国际流动。(4)由于其他因素造成的资本国际流动,如投机、规避贸易保护、国际分工等因素。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存在着贸易壁垒,人们为了绕过贸易壁垒,往往会进行国际间的直接投资,这一过程会引起资本的国际流动。
资本国际流动的加剧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一个严重挑战就是剧烈的波动性。当然,资本的流动有多种形式,而每种形式所产生的波动性并不完全一样。一般说来,证券投资的流动性最大。如果一个国家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是完全开放的,那么,国际投资者的证券投资就可能大进大出,导致短时期内资本的急剧波动。这种资本的大进大出就会通过影响资本市场而影响经济的运行。一旦国内金融不稳定,比如有几家小金融机构倒闭,使外国投资者认为市场有问题,这些外国短期资本就会迅速地撤离这些市场;同时,由于外汇是自由兑换的,因此,本国货币也会从证券市场撤出,兑换成外汇外逃,这样就导致了危机的产生。
三、论述题(本题30分)
货币市场均衡是指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货币论者假定货币供给不影响实物产量,因此,货币需求就被视为一个稳定的函数,而且独立于货币供给之外,不受货币供给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市场失衡,不论是超额货币供给还是超额货币需求,只有依靠货币供给的变化来消除。
货币供给可由公式MS=Q+R表示,其中MS为货币供给,来源于国内外两方面的资产业务,用Q表示的国内信贷和用R表示的国外投资。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市场均衡是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来实现的,所以当货币供给由于国内信贷总量Q的紧缩和扩张而小于或大于货币需求时,国际储备量R就会出现增加或减少,使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
具体来看,当国内货币供给通过国内信贷扩张而增加时,货币供给就会大于货币需求,这样人们就会将多余的货币部分用来购买国外商品和证券,因此造成国际收支赤字。在固定汇率制下,货币当局只得动用外汇储备来干预市场,由此货币供给也相应随之减少,直到与货币需求保持相等。相反的情况可用同样分析。综合来看,国际收支盈余或赤字是一国货币市场供求存量失衡的反映,国际收支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货币现象。
货币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唤醒了人们在国际收支分析中对货币因素的重新重视,而主要缺陷在于:(1)将国际经济的因果关系颠倒了,把货币因素看成是决定性的,而把收入、支出、条件和其他实际因素看成是次要的;(2)在短期内,货币需求往往是很不稳定的,也很难不受货币供给变动的影响;(3)货币论假定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4)货币论强调一价定律的作用,而从短期来看,由于垄断因素和商品供求粘性的存在,一价定律往往是不能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