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心理学

Home Search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

BK034A  实用心理学  样卷(闭卷考试)

 

说明:

此套试卷为考试样卷,与考试的题型、题量、分值、难度一致,供同学们熟悉考试题型和解题思路之用,只起到示范作用,不是实际考试的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否则无效。每小题1分,共5分)

 

1.个案研究的主要缺点是(    )。

A.不能作为理论概括的基础

B.无法应用于临床治疗

C缺乏私密性

D缺乏可靠的一般性理论

 

2.心理学中把对客观事物或他人的整体性的认识叫做(    );把对人们对事物个别特性的认识称为(    )。

A.知觉;感觉

B.感觉;知觉

C.感性认识;知觉

D.知觉;感性认识

 

3.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L.Ross称之为(    )。

A.自利偏差

B.印象管理

C.自我知觉

D.基本归因错误

 

4.一个人知道另一个人的信息,但未发生任何直接接触。这两个人之间关系发展处于(    )阶段。

A.零接触

B.知晓

C.表面接触

D.共同关系

 

5.关于人格与应对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型人格比B型人格更健康

BA型人格与B型人格健康无关

C.乐观的人比悲观的人更健康

D.乐观与悲观与健康无关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正确答案,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否则无效。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6.哲学家需要回答的问题有(    )。

A.政治

B.伦理

C.灵魂

D.人性

E.认识论

 

7.影响从众的情境因素有(    )。

A团体的规模

B.团体的凝聚力

C.自

D.预先的承诺

E.团体的社会支持

 

8.引起侵犯行为的因素有(    )。

A.受到他人攻击

B.遭遇挫折

C.归因方式

D.极端温度

E.宣泄

 

9.关于“习得性无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负性的事件解释为外部的因素所引发的悲观状态

B.将负性的事件解释为内部的因素所引发的悲观状态

C.将负性的事件解释为不稳定的因素所引发的悲观状态

D.将负性的事件解释为稳定的因素所引发的悲观状态

E.将负性的事件解释为整体性因素所引发的悲观状态

 

10.美国式个人主义的特征有    )。

A.竞争中依赖自我

B.自我揭露水平高

C不关心群体

D对社会影响敏感

E.与群体有距离感

 

三、判断题(请判断以下表述是否正确,正确的为“A”,错误的为“B”,请将“A”或“B”填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否则无效。每小题1分,共5分)

 

11.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自我”,遵循的是享乐主义原则。

 

12.研究表明,微笑只是愉快情绪的一种信号,而不是沟通技巧。

 

13.心理学家发现,家庭限制少的孩子与家庭束缚多的孩子相比,更重视与他人的友谊。

 

14.正式团体的规范是正式规范,而非正式规范只存在于非正式团体中。

 

15当创伤事件发生时,最好的策略是敞开心胸,倾吐心事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平均模型

 

2.社会影响

 

3.社会生物学

 

4.人际冲突

 

5.敏感期假设

 

五、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内在自我和公众自我的区别。

 

2.简述有计划行为理论。

 

3社会渗透理论如何解释自我展露在亲密关系发展中的作用?

 

六、论述题(本题16分)

 

请论述杨国枢、王登峰等人的大七理论及其意义。

 

七、案例分析题(本题20分)

 

中国人的团体决策

侯玉波等人(1991)通过对三个国有企业中团体决策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在这些企业中高层团体决策实际上是由一把手决定的,同层次的其他人只参加讨论,而不是真正参与决策。这就是说,当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与领导不同时,领导有权否决大家的意见。不仅如此,在同一层次的领导之间,人们的影响力也不一样,而是出现了一种叫做“权力极化”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指在一个团体中,主要领导与同级的其他领导在职位上差别不大,但在决策中的权力却差别很大的现象。比如在一个车间里,一把手与二把手的职位差别并不显著,但在决策当中,主要还是由一把手说了算,二把手的影响力与一般成员没有太大的区别。这种决策中的权力极化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尤其需要研究和注意,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

另外,从决策的过程与方式来看,领导的作用也往往被突出出来。美国心理学家Lindsay1985研究了中国人通过开会讨论决策问题的情境,她发现与美国人处理同类决策问题的情况相比,中国人在位置安排、发言顺序等许多方面人为地突出领导的作用:领导总是坐在最显眼、中心的位置上,人们发言的顺序也是由重要到不重要。还有,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家只参加讨论而非决策,并且尽量避免公开冲突。也许你经常能碰到这样的事情:领导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告诉大家说我们需要做出一项团体决策,希望大家提意见,畅所欲言。于是大家开始讨论,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但最终决策还是由领导说了算。领导会对大家说你们的意见很好、值得考虑,并且宣布说:“在对大家的建议做了分析之后,我们决定如何如何做。”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成员的意见体现在最终的决策中,领导的决策是早就做好了的。正是基于这些原因,Lindsay认为中国人的团体决策实际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团体决策。她还分析了这些现象的文化根源,她认为这一切源于中国的传统:人们太看重权威与人际关系的和谐性,所以不愿意与权威和他人对抗。

1)为什么Lindsay认为中国人的团体决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团体决策?

2)少数人是怎样的人时才对决策有影响?

 

 

 

 

 

 

 

 

样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否则无效。每小题1分,共5分)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D

A

D

B

C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正确答案,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否则无效。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题号

6

7

8

9

10

答案

BCDE

ABE

ABCD

BDE

ACE

 

三、判断题(请判断以下表述是否正确,正确的为“A”,错误的为“B”,请将“A”或“B”填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否则无效。每小题1分,共5分)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A

B

A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由Anderson1965提出来。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我们以简单平均的方式处理所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

2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之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

3.由美国生物和心理学家Wilson等人提出的一种解释生物因素在行为发展中重要作用的理论。按照这一理论,不论是通过直接或是间接的方式,基于遗传的动物与人类行为总是以最大限度地产生后代为目的。

4.在心理学中,人际冲突是指两个或多个社会成员之间由于反应或期望的互不相容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5这一假设认为,从青少年时期到成人早期,由于这一时期的经历对自我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处在这一阶段的人对他人的说服敏感,并且易接受他人的观点。

 

五、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解答:

Buss把自我觉知分为内在自我觉知和公众自我觉知,前者是指个体对自己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而后者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在方面比较在意。由于内在自我和公众自我的关注点不同,所以他们所引起的反应也完全不同。内在自我的人对自己的感受比较在乎,常常会夸大自己的情感反应;同时对自己的特征比较关注,所以他们的自我概念重内在事件清楚而明确;也因为上述因素,内在自我的人常常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与信念,不太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与内在自我的人不同,公众自我的人由于太看重外界他人的影响,他们害怕别人评价自己,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其次,由于看重来自他人的反馈,他们也常常会产生暂时性的自尊感低落,容易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产生距离;最后,公众自我高的个体常常比较在乎外在的行为标准。

 

2.解答:

这是Ajzen从理性行为理论中发展出来的理论,按照这一理论的思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取决于人们的态度、自身的主观规范以及人们所知觉到的控制感。指向行为的态度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人们对行为结果的信念,二是对这些信念的评价。主观规范指一个人对来自他人的社会压力的知觉,也是由两个方面决定:一是感受到的其他重要人的期望,二是遵从这些期望的动机。知觉到的控制感是指人们对完成行为是困难或容易的知觉。

 

3.解答:

Altman用社会渗透理论来说明自我展露在发展友谊等亲密关系上的作用。按照这一理论,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的发展与人际交往中沟通的水平有关,随着话题由浅入深,人们之间的关系也由一般向亲密转化。

社会渗透理论还指出,与他人刚认识时,人们在自我展露的时候遵守相互性规范,即自己的揭露水平与他人的揭露水平相对应,他人揭露水平高时自己的也高,他人揭露水平低时自己的也低。

 

六、论述题(本题16分)

要点:(1杨国枢、王登峰等人经过多年的系统研究,对大五人格结构的文化适应性提出了批评,他们以中国文化和语言为背景,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确认了中国人人格的大七因素结构。崔红还根据2814名被试的评定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同样支持了中国人人格的大七因素结构。至此基本上确定了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文化独特性(3分)。

这七个维度和西方的大五结构既有共同的东西,也有中国人自己独特的东西。包括: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7分)。

2)意义:第一,在理论上,某一民族或地区的文化对该民族或地区人们的人格结构有重要影响,并不存在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格维度结构。第二,在方法论上,促进了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逐步摆脱照抄照搬西方理论的研究倾向。(6分)

 

七、案例分析题(本题20分)

解答:

1)因为在决策过程中,大多数人只是参加讨论,而不是真正参与决策,当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与领导不同时,领导有权否决大家的意见,出现了“权力极化”的现象。正是基于这些原因,Lindsay认为中国人的团体决策实际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团体决策。(8分)

2)一般来讲,团体讨论更可能把注意力放在大多数人的意见之上,并且这种多数意见会产生更大的压力要求团体成员遵从。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团体决策都是选择多数人的意见,有时候少数人也会对团体决策产生影响,但是这样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少数人必须是团体的领导。在团体决策中,领导者的地位往往比较突出,当决策中持有少数观点的人是领导时,领导有能力使自己支持的意见最终被团体采纳,正如案例中提到的那样。(6分)

二是少数人对自己的观点极为坚持。在团体决策中,如果少数人极力坚持自己的意见,便可能引起决策团体的分裂,并最终改变多数人的意见。(6分)